環保PPP的“中年危機” 三大癥結致落地窘境
來自近日舉行的“2016中國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的公開消息稱,2014年以來,我國PPP模式進入發展快車道,尤其是與環保領域的融合發展,極大地推動了我國環保產業發展。不過,當前PPP項目在落地中還面臨一些瓶頸和風險,亟須在探索中不斷完善。
根據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公布的二季度統計數據,截至2016年6月30日,財政部兩批示范項目共232個,總投資額8025.4億元,其中執行階段項目105個,總投資額3078億元,落地率達48.4%。
政部PPP中心副主任韓斌認為,隨著PPP與環保產業的融合,環境治理理念和治理方式出現了新變化,過去部門分割的限制被打破,政府可以統籌更多資源集中解決環境污染問題。而在PPP項目帶動下,大批資本涌入環保產業。全國環境商會會長趙笠鈞介紹說,2015年全年約有130余家環保企業參與了并購,一批具有技術集成、工程建設、設備運營和投融資能力的綜合型環境集團正在形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專家指出,盡管發展迅速,但從實踐來看,尤其是環保行業,我國PPP模式還面臨一些瓶頸,主要是制度環境未能與經濟需求相匹配、融資難、定位模糊等問題。
環保PPP駛上“快車道”
2015,號稱為PPP元年,各地推出項目近2000項、總投資超3萬億元。“這個力度對環保產業來說著實是不小的。”桑德集團董事長文一波認為,未來三年,中國有望成為全球最大的PPP市場。
具體說來,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環保PPP項目多,比例大,增速快。今年5月25日,發改委發布權威PPP項目庫,環保PPP項目總計達到370個,占比達35%,環保PPP項目增速超100%。
二是投資額相對較小。根據項目庫數據顯示,PPP項目平均投資額18.9億元,其中環保項目平均投資額僅4.6億元,遠低于平均值。
三是水務項目數量較多。從PPP項目構成來看,包括供水、再生水、污水處理等在內的水務項目數量明顯高于固廢、土壤、大氣等項目。
四是涉細分領域較廣。包括水務項目、垃圾處理、建筑垃圾處置及資源化利用、流域治理、生態公園建設、黑臭水體、綜合治理項目、海綿城市等。
五是以BOT模式居多。PPP模式是公私合營模式的泛指,其中BOT模式是市場主流,其他模式包括TOT、BOO、BTO、ROT、BOOT等。
六是較其他領域更被社會資本看好。隨著國家將環境保護定義為戰略新興產業,環保產業越發受到資本市場的青睞,環保產業市值一路高漲。
卡在“四證”門外
風生水起的環保PPP并非看起來那么美。
“目前環保產業迎來高速發展期,PPP模式得到大規模應用,但在實踐過程中,環保PPP項目落地難問題已經十分突出了。”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在撰文中如是說。
根據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對環保領域促進民間投資第三方評估的專題調研結果顯示,目前,企業普遍反映的一項重要問題就是,項目融資難已成為制約環保PPP落地的主要障礙。一位不愿具名的環保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由于各地環保治理需求均較為迫切,因此,政府在與社會資本簽訂環保PPP協議后,就要求項目馬上開工建設,因此,企業需要掀起投入資本金,邊建設邊辦手續,等到手續齊備后再從銀行貸款以保證項目順利進行,“然而,目前部分地方出現了企業資本金花完后,地方政府應提供的項目手續還未辦完,導致貸款下不來,影響項目進展的現象”。該負責人表示。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相關負責人解釋稱,企業所說的項目手續,核心內容就是“四證”,即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國有土地使用權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建設工程施工許可證,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國有土地使用證,因為這一證件直接決定著銀行是否能審批通過項目貸款,拿不到這個證,企業只能通過其他渠道來完成融資,融資成本大大增加。此前有知情人士透露,有些地方環保PPP項目甚至直至建成都未必能夠辦全“四證”,手續繁瑣、證件不齊導致無法貸款令不少社會資本對于繼續投資環保PPP項目有些“望而卻步”。
PPP為何落地慢、落地難?
與此同時,在財政部金融司五處處長闞曉西看來,政府、企業等PPP的參與方,各方想法太多,都想盡可能地減少自己的責任,盡可能地把收益擴大,是PPP落地慢的客觀原因。
闞曉西進而表示,國外做一個PPP項目要一兩年、兩三年來準備。我國推出PPP正好趕上經濟結構轉型,大家都期盼PPP成為一場及時雨,能徹底扭轉投資下滑的趨勢。“如果大家希望PPP像過去的決策那般高效率,通過PPP模式來實現成本節約和提高效率的功能,可能會難以發揮。”闞曉西直言。
某建設集團基礎設施部負責人亦指出,他們公司簽約的PPP項目,目前并沒有真正落地,其主要原因在于社會資本承擔太多風險。“銀行參與到PPP項目不會吃虧。社會資本在投資PPP項目時,除了投入項目資本金,銀行在跟進貸款時,還要求社會資本將公司其他資產進行抵押,來降低銀行自身的風險;如果以基金的形式來投資,金融機構也多要求優先,由社會資本劣后。”上述人士透露。
此外,PPP項目周期過長,資本難以回收也造成了落地情況不佳。誠如市政道路這種,原來通過BT模式,最多五年,資金就能收回;現在變成PPP,最短也要10年時間,其間政府是否守約、地方財力可持續性等問題會出現,資金收回上變數很多。
而有環保類資本人士指出,他們公司在此輪PPP項目圈地中表現積極,2015年底前已經簽約300億元項目,但實際落地的項目幾乎沒有,主要在于金融機構貸款等資金后續難以跟上。不過,上述人士亦表示,近期金融機構介入的熱情在提高,落地率低的狀況在改善,對后續PPP市場看好。(參考資料:經濟參考報、北京商報、中國環境報、21世紀經濟報道)(來源:中國環保在線)